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捺钵在词典中的解释

捺钵

拼音nà bō

注音ㄣㄚˋ ㄅㄛ

繁体

基本解释

  •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基本含义

  • 指强行压制或控制别人,使其服从自己的意愿。

详细解释

  • 捺钵源自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的故事。据说佛陀在一次讲经时,有两个比丘争吵不休,破坏了佛陀的讲经氛围。佛陀为了制止争吵,拿起了手中的钵并用力捺压,象征着压制争吵,使其平息。因此,捺钵成为了表示强行压制或控制别人的意象。

使用场景

  • 捺钵一般用于形容某人强行压制他人,使其服从自己的意愿。可以用来形容领导强制执行某项政策,或者某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情况。

故事起源

  • 捺钵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讲述佛陀在讲经时如何通过捺压钵来制止争吵。

成语结构

  • 捺钵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是“捺”,宾语是“钵”。

例句

  • 1. 领导通过捺钵的手段,强制执行了一项新政策。2. 这位老师总是用捺钵的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捺钵的发音“nà bō”与“拿碗”进行联想,想象佛陀拿起饭碗捺压的场景,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佛教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般涅槃经》中的故事和其他相关的佛教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捺钵的方式制止了同学们的争吵。2. 初中生:政府通过捺钵的手段,强制执行了新的教育政策。3. 高中生:领导通过捺钵的方式,限制了员工的言论自由。4. 大学生:老板用捺钵的手段,控制了公司的决策过程。

拆字解意

捺钵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