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逋虏在词典中的解释

逋虏

拼音bū lǔ

注音ㄅㄨ ㄌ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逃寇,流寇。 晋 陆云 《盛德颂》:“逋虏雾散,遗寇云彻。”

基本含义

  • 指逃亡的敌人或罪犯。

详细解释

  • 逋虏是由“逋”和“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逋指逃亡、逃跑,虏指俘虏、敌人。逋虏一词指的是逃亡的敌人或罪犯,形容他们逃避追捕或逃离困境。

使用场景

  • 逋虏一词常用于形容犯罪嫌疑人、逃犯或敌人逃亡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逃避责任或困境的人。

故事起源

  • 逋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记载,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威王曾经在一次战争中击败了敌军,俘虏了敌方的将领。然而,敌方的大部队却逃脱了追捕,成为了逋虏。从此以后,人们用逋虏来形容逃亡的敌人或罪犯。

成语结构

  • 逋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逋”和“虏”都是单音节词。

例句

  • 1. 警察正在全力追捕逋虏。2. 这个逃犯已经变成了逋虏,不知道他逃到了哪里。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逋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逃亡的敌人或罪犯在逃跑时被抓住,成为了逋虏。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逃之夭夭”、“逃脱”等,以扩展对逃亡和逃避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晚上,我梦到了一群逋虏在追我。2. 初中生:警察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寻找逋虏。3. 高中生:这个逃犯已经变成了逋虏,警方正在全力追捕他。4. 大学生: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成为了逋虏,无法再面对现实。

拆字解意

逋虏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