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駡
拼音làng màn
注音
繁体浪駡
基本解释
漫骂,乱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妻怪其言,徧詰左右,并无知者;问女,女亦不言。心益闷怒,捉裾浪駡。”
基本含义
- 指人言行放荡不羁,不受拘束。
详细解释
- 浪駡是由“浪”和“駡”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浪”指放浪、放纵,表示人行为不受拘束;“駡”指责骂,表示人言语放肆。合在一起,表示人言行放荡不羁,不受拘束。
使用场景
- 浪駡常用于形容人放肆、不受拘束的言行。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放纵行为,或者形容某人言辞激烈、不顾后果的态度。
故事起源
- 据传,浪駡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这位官员在朝廷上任职期间,言辞犀利,骂人极为凶狠,没有一点顾忌。他的骂人技巧非常高超,常常能够一语中的,将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言辞激烈、不顾后果的态度,形成了成语“浪駡”。
成语结构
- 浪駡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形容词“浪”作为动词,与名词“駡”构成动宾关系。
例句
- 1. 他的言辞放肆,简直是浪駡到了极点。2. 他对领导的批评言辞激烈,完全是浪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浪駡”与“放肆不羁”的意思联系起来,将其形象地想象成一个人在海边放纵自己,肆意嘲骂他人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浪駡”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放肆”、“放纵”等,以丰富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浪駡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他对别人的批评言辞太激烈了,完全是浪駡。3. 高中生:他的言辞放肆,简直是浪駡到了极点。4. 大学生及以上:他对领导的批评太过激烈,完全是浪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