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蜗髫在词典中的解释
tiáo

蜗髫

拼音wō tiáo

注音ㄨㄛ ㄊㄧ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古代幼童头上状如蜗角的小辫。借指儿童。 明 杨慎 《央央谣》:“水无鳞,山无角;鮐背啼,蜗髫哭;苍天高不闻,赤日烘南陆。”

基本含义

  • 形容头发稀少、稀疏。

详细解释

  • 蜗髫是由“蜗牛”和“髫”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蜗牛是一种拥有很少头发的动物,而髫指的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因此,蜗髫形容人的头发稀少、稀疏。

使用场景

  • 蜗髫常用于形容人的发量不多、头发稀疏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年纪较大的人头发稀疏,或者年轻人因某种原因导致头发稀疏。

故事起源

  • 蜗髫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中,其中有一句话是:“若蜗髫之细,其志不甚远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头发稀疏,那么他的志向也不会很大。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的头发稀疏。

成语结构

  • 蜗髫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蜗牛”和“髫”。

例句

  • 1. 他年纪大了,头发也开始蜗髫了。2. 小明由于压力大,导致头发蜗髫。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蜗牛和稀疏的头发联系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蜗牛爬在一个头发稀疏的人头上,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发型、头发有关的成语,例如“一髻如故”、“发指”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奶奶年纪大了,头发蜗髫。2. 初中生:因为压力大,他的头发越来越蜗髫了。3. 高中生:她的头发稀疏,看起来有些蜗髫。4. 大学生:他的发际线逐渐后移,开始出现蜗髫的迹象。

拆字解意

蜗髫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