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ùnzhīzhěchāng,zhīzhěwáng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拼音shùn zhī zhě chāng, nì zhī zhě wáng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shùn zhī zhě chāng ,nì zhī zhě wáng ㄕㄨㄣˋ ㄓㄧ ㄓㄜˇ ㄔㄤ ,ㄋㄧˋ ㄓㄧ ㄓㄜˇ ㄨㄤˊ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晋书·戴洋传》:“心房, 宋 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八:“我深深地感到群众力量的伟大,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亦作“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 梁启超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民族主义﹞以万丈之气燄,磅礴衡激於全世界人人之脑中,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基本含义

  • 按照规律行事者会得到好的结果,违背规律行事者会失败。

详细解释

  •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一句出自《左传》的名言,意为遵循规律和道义的人会获得成功和昌盛,而违背规律和道义的人则会失败和灭亡。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遵守规则、遵循道德的重要性。可以用来教育人们遵循规律、守法、守纪律,以及警示违背规律和道义会带来的后果。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原文是:“昔者鲁庄公伐邾,子思从之。庄公曰:‘鲁国之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意为鲁国的政治是顺应规律和道义的人会得到昌盛,而违背规律和道义的人会失败和灭亡。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五个汉字组成,前两个字是动词短语“顺之”,后三个字是动词短语“者昌,逆之者亡”。

例句

  • 1. 做人要守法守规,因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2. 这个企业一直遵循诚信经营的原则,所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拆分为两个部分记忆。首先记住“顺之者昌”,意为顺应规律和道义的人会获得昌盛。然后记住“逆之者亡”,意为违背规律和道义的人会失败和灭亡。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左传》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和背景。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德薄而位尊”,意为道德品质差的人却占据高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告诉我,如果我好好学习,顺之者昌,就会考好成绩。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遵守校规校纪,顺之者昌,就会受到表扬。3. 高中生:我爸爸说,如果我们努力奋斗,顺之者昌,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4. 大学生: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守正创新”,意思是只有遵守规则,顺之者昌,才能有创新的机会。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