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切
拼音dǎng qiē
注音ㄉㄤˇ ㄑㄧㄝ
繁体
基本解释
直爽恳切。 宋 陆游 《南唐书·张义方传》:“孤始受禪,任 义方 以风宪,乃能力振朝纲。词皆讜切,可宣示朝野,赐 义方 衣一袭,以旌直言。”
基本含义
- 指言辞中肯,切中要害,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详细解释
- 谠切是由“谠”和“切”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谠指明智、明察,切指切实、切中要害。谠切指言辞中肯,能够切中要害,给予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使用场景
- 谠切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具有建设性、中肯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讨论、辩论或提供意见时能够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故事起源
- 谠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的记载中。当时,齐国的大夫鲍璩在朝廷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被尊称为“谠切”。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描述有建设性意见或建议的人的称谓。
成语结构
- 谠切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的谠切意见使得我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2. 她总是能够提出谠切的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谠切的发音与“当切”进行联想,意思是当下切中要害的意见。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切中要害”、“明察秋毫”等,来拓展对于建设性意见或建议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予学生的谠切意见,帮助他们改进作业写作。2. 中学生:同学们在班会上提出了谠切的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3. 大学生及以上:在团队讨论中,他给出了谠切的意见,帮助团队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