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琉球国记略
拼音cè fēng liú qiú guó jì lüè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册封琉球国记略》 - 简介
中华书局版《文献家通考》作者郑伟章先生细致查考后,认定《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极有可能是古代名人亲笔记载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流传至今的孤本墨迹《册封琉球国记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卞修跃先生认为,清代中期著名学者钱泳墨迹《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中,“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即指东海钓鱼岛——奚按),形如笔架”固然重要,“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则最为关键。如此简短、精练、形象的一小段文字中,写明了钓鱼岛在中国境内,不属于琉球,更非日本领土。这不仅仅是新增加的历史证据,更便于记忆流传。同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国强先生,研究后指出,有关“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记载,在《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中,载体为清代名家钱泳手迹,内容出自名著沈复《浮生六记》佚文,应该更加值得关注。
《海国记》章节《册封琉球国记略》手稿原件
《册封琉球国记略》 - 建议编入教材
进入2010年11月份以来,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太平洋学会的许多著名专家,结合海内外形势,共同建议中央与国家有关部门,将钱泳手迹《册封琉球国记略》影印编入教材、制成邮票、做成其它宣传品,使其成为中国钓鱼岛的最佳名片!此举,对于捍卫中国钓鱼岛主权的意义与影响,必将和渔政310与201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行动相得益彰,同样令人瞩目。
基本含义
- 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处理问题。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明代,明朝时期中国朝廷通过册封的方式来维持与琉球国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处理问题,不拘泥于条条框框。
使用场景
- 在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灵活处理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故事起源
- 明朝时期,中国朝廷为了维持与琉球国的关系,通过册封的方式来确立琉球国的地位。这种做法灵活变通,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封建礼制,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像册封琉球国记略一样。2. 老板在工作安排上总是册封琉球国记略,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册封琉球国记略”与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传统的处理方式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关联。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明朝与琉球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册封琉球国记略,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2. 初中生:在解决数学题时,我们可以像册封琉球国记略一样,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3. 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变通,像册封琉球国记略一样,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