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耳
拼音jìng ěr
注音ㄐㄧㄥˋ ㄦˇ
繁体
基本解释
使耳根清静。 北齐 刘昼 《新论·清神》:“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
基本含义
- 保持安静,不发出声音或不做声
详细解释
- 静耳是指保持耳朵安静,不发出声音或不做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保持沉默不语,不发表意见或不插嘴。
使用场景
- 静耳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劝告他人在某些情况下保持安静,不要发表意见或干涉他人的事情。它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在某种情况下保持沉默,不做声。
故事起源
- 静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这本古代经典著作中。故事中,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问他的大臣们谁最聪明,大臣们纷纷回答自己最聪明。唯有大臣子赣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齐桓公因此称赞他静耳,意思是他保持安静,不发表意见,显示出了智慧。
成语结构
- 静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静”表示安静,不动声色,“耳”表示耳朵。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
- 1. 在会议上,他选择静耳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意见。2. 当别人在争论的时候,我们应该静耳倾听,不要随意插嘴。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静静地坐着,不发出声音,只用耳朵倾听。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学习资料,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词典或参考在线学习资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静耳听讲,不要打扰别人。2. 初中生:在班级讨论会上,同学们应该静耳倾听,不要争吵。3. 高中生:在家庭讨论中,我选择静耳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4. 大学生:在辩论赛中,我们应该静耳倾听对方的观点,不要中途打断。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并记忆“静耳”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