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讔
拼音xié yǐn
注音ㄒㄧㄝ ˊ ㄧ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谐辞隐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説。”
基本含义
- 指语言或文字的巧妙、诙谐。
详细解释
- 谐讔是由“谐”和“讔”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谐指巧妙、诙谐,讔指言辞、文辞。谐讔形容语言或文字的巧妙、诙谐,通常用来形容诗文、笑话、戏剧等具有幽默或巧妙的表达方式。
使用场景
- 谐讔常常用于形容幽默风趣的作品或表达。可以用来形容诗歌、笑话、戏剧、故事等。
故事起源
- 《汉书·杨终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杨终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以善于言辞、机智幽默而闻名。有一次,杨终参加宴会,宴会上有人举杯劝酒,杨终却说:“我是个不会喝酒的人,只会谐讔。”这句话一经说出,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从此谐讔成为了形容杨终机智幽默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谐讔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演讲总是能够用谐讔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2. 这本书的幽默谐讔让我忍俊不禁。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谐”音近似于“嘻”,而“讔”可以联想成“言”,所以谐讔可以理解为“嘻嘻哈哈的言辞”。可以通过这个联想来记忆谐讔的含义。
延伸学习
- 1. 可以学习更多的成语和词语,了解其起源和用法,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 阅读笑话、故事、诗歌等,提高对幽默和巧妙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笑话总是谐讔,我们听了都会开心地笑。2. 初中生:他的文章写得很谐讔,读起来很有趣。3. 高中生:他用谐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