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毕鉢罗在词典中的解释
luó

毕鉢罗

拼音bì bō luó

注音

繁体畢鉢羅

基本解释

  • 菩提树的别称。又名思惟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鉢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一本作“卑鉢罗”。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学问很深,见识很广。

详细解释

  • 毕鉢罗是佛教用语,原指佛陀的头骨。后来引申为指佛陀的智慧和学问。在汉语中,毕鉢罗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很深,见识很广。

使用场景

  • 毕鉢罗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学问、见识非常广博,特别是在文化、学术领域中。

故事起源

  • 毕鉢罗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指的是佛陀的头骨。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佛陀的智慧和学问。毕鉢罗成语在汉语中的使用,是由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成语结构

  • 毕鉢罗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例句

  • 1. 他的学问真是毕鉢罗,无所不知。2. 她的见识很毕鉢罗,对各种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毕鉢罗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想象佛陀的智慧和学问象征着毕鉢罗,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文化和佛陀的智慧,可以进一步理解毕鉢罗成语的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老师的学问真是毕鉢罗,每天都能教我们新东西。2. 小学生:爸爸的知识真是毕鉢罗,他能回答我所有的问题。3. 中学生:这本书的作者学问很毕鉢罗,写得非常有深度。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学术造诣很毕鉢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拆字解意

毕鉢罗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