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中路梆子在词典中的解释
zhōngbāngzi

中路梆子

拼音zhōng lù bāng zi

注音ㄓㄨㄙ ㄌㄨˋ ㄅㄤ ㄗ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晋 剧的俗称。又叫 山西 梆子。由 蒲 剧派生而成,流行于 山西省 中部地区。

基本含义

  • 中路梆子是指在争论或辩论中,旁观者不偏不倚地支持其中一方。

详细解释

  • 中路梆子源自戏曲表演中的角色分配。在京剧中,演员分为正、净、丑、生、旦等角色,其中净角通常扮演旁白或解说员的角色。而净角通常站在舞台中央,称为中路。梆子则是指打击乐器,用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因此,中路梆子的意思是旁观者在争论中站在中立的立场,支持其中一方,起到旁白或解说的作用。

使用场景

  • 中路梆子常用于形容在争论、辩论或争执中,旁观者不偏不倚地支持其中一方,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观点。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旁观者在争议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地发表意见。

故事起源

  • 中路梆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富贵的人,他在一个酒楼上听到两个人争论不休。王富贵原本打算站在其中一方,但他后来改变了主意,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给予公正的评论和观点。从此,中路梆子成为了形容旁观者保持中立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动词+中路梆子

例句

  • 1. 在这场争论中,他始终站在中路梆子的立场上,给出了公正的看法。2. 作为裁判员,他必须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场,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中路梆子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位于争论中央的梆子手持乐器,旁观者在争论中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像梆子一样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观点。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戏曲的知识,如京剧、豫剧等,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辩论赛上,老师要求我们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场,给出公正的评论。2. 初中生:在家庭讨论中,我始终站在中路梆子的立场上,给出客观公正的观点。3. 高中生:在社会问题争议中,我们应该保持中路梆子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