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越甲鸣君在词典中的解释
yuèjiǎmíngjūn

越甲鸣君

拼音yuè jiǎ míng jūn

注音ㄩㄝˋ ㄐㄧㄚˇ ㄇㄧㄥˊ ㄐㄩㄣ

繁体

基本解释

  •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越 甲至 齐 , 雍门子狄 请死之。 齐王 曰:‘鼓鐸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 雍门子狄 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 齐王 曰:‘有之。’ 雍门子狄 曰:‘今 越 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独不可以死 越 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 越 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 齐王 有臣钧如 雍门子狄 ,拟使 越 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后以“越甲鸣君”为忠君爱国之典。 陈玉树 《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诗:“ 越 甲鸣君情共愤,百蛮终献吉光裘。”

基本含义

  • 指臣子对君主直言不讳,毫不讳言地进谏,不畏惧君主的权势,坚持真理和正义。

详细解释

  • 越甲鸣君,原指越国的甲兵在国君的面前敲击甲胄,以表示自己的勇猛和忠诚。后来成为成语,形容臣子对君主直言不讳,敢于提出真实和正确的意见。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臣子对君主坦诚直言,毫不畏惧地向君主提出建议或批评。也可用于形容个人对权威人物坚持真理和正义的态度。

故事起源

  • 根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大臣,他对君主勾践忠心耿耿,毫不畏惧地向君主提出建议。有一次,勾践听信骄傲自满的宠臣的话,决定不再与强大的吴国作战,而是将越国的国土割让给吴国。伍子胥对此深感愤慨,他穿上甲胄,敲击战鼓,站在勾践面前,表示自己愿意率领越国的甲兵与吴国作战,为国家争取利益。这一幕令勾践深感震动,决定听从伍子胥的意见,最终成功收复失地。后来,人们用“越甲鸣君”来形容臣子坚持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由“越甲”和“鸣君”两个部分组成。

例句

  • 1. 作为一名好的领导者,你应该欢迎下属越甲鸣君,提出真实和宝贵的建议。2.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勇气越甲鸣君,为团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越甲鸣君”与勇敢直言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位甲士敲击战鼓,直言不讳地向君主提出建议。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了解其他具有类似精神的臣子和君主之间的故事,如“谏争鼎峙”、“进谏十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们应该越甲鸣君,向校长提出我们的建议,让学校变得更好。2. 中学生:作为学生代表,我要越甲鸣君,向校方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需求。3.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勇于越甲鸣君,为自己的权益和课程质量争取更好的条件。4. 成年人:作为一名员工,我会越甲鸣君,向公司领导提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改善建议。

拆字解意

越甲鸣君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