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噤
拼音xià jìn
注音ㄒㄧㄚˋ ㄐㄧ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吓得闭口不作声。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无真叟》:“不识大王天威,故吓噤不能言耳。” 茅盾 《子夜》四:“此时被吓噤了的孩子也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基本含义
- 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而发抖,无法开口说话。
详细解释
- 吓噤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吓指受到惊吓,噤指发抖无法开口说话。吓噤形容人受到极大的惊吓,以至于发抖无法开口说话。
使用场景
- 吓噤常用于形容人在受到惊吓之后的状态。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恐怖、惊讶、震惊等情绪强烈的场景时所表现出的反应。
故事起源
- 吓噤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在遇到令人惊吓的情景时,会因为害怕而发抖无法开口说话,这就形成了吓噤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吓噤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吓”和“噤”。
例句
- 1. 他听到那个恐怖故事后,吓得直吓噤。2. 她看到蟑螂爬到了她的脚边,吓得吓噤不已。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吓噤”与“害怕发抖无法开口说话”这个意思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在受到极大惊吓后发抖无法开口说话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吓破胆”、“吓得魂飞魄散”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一只大蜘蛛爬到我脚边,吓得吓噤不已。2. 初中生:听到老师突然发火,吓得同学们都吓噤了。3. 高中生:在恐怖电影中,女主角面对鬼魂出现的场景,吓得吓噤不已。4. 大学生:在考试前夜,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吓得吓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