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狄
拼音rǎng dí
注音ㄖㄤˇ ㄉ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抗击异族入侵。 清 曹寅 《闻二弟从军却寄》诗:“伏闻攘狄开边隅,闻子独载推锋车。”
基本含义
- 指消灭外敌,驱逐侵略者。
详细解释
- 攘狄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十三年》:“攘狄之役,胜而轻之。”意为击败北方的狄人后,不重视他们。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指消灭外敌,驱逐侵略者的意思。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战胜敌人、消除危险、保卫家园等场景。
故事起源
- 攘狄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当时,中国北方经常有来自狄人的侵扰。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各个诸侯国纷纷出兵攻打狄人。其中,鲁国的宣公十三年,鲁国成功击败了狄人,但却没有重视他们,这就是攘狄一词的故事起源。
成语结构
- 攘狄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攘为动词,狄为宾语。
例句
- 1. 我们要团结一致,攘狄保家园。2. 古代英雄们为了攘狄而奋勇杀敌。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攘狄中的"攘"可以联想为"攻打",而"狄"可以联想为"敌人"。所以攘狄就是攻打敌人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战争史和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攘狄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攘狄保护我们的家园。2. 初中生: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为了攘狄而英勇奋战。3. 高中生:我们要学习先辈的精神,攘狄保卫祖国的安全。4. 大学生:攘狄不仅是保卫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