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蜜人
拼音liè mì ré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地球上最后的狩猎民族:喜玛拉雅山下的“猎蜜人”
摘要
“猎蜜人”是一群由生活在南麓的尼泊尔拉吉人组成的“猎蜜”群体。他们一直在从事一个危险的行业——在喜马拉雅山的绝壁上猎取蜂蜜。每年,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山谷中的居民提供了难得的美味。经过很多世代的传承与磨合,他们早已经形成了彼此间的默契,甚至连分工都是父死子继,世代相传。
猎蜜人-简介
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和北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北麓的青藏高原终年冰封雪覆,而南麓的山地却因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所带来的丰沛降水而木郁花香。
生活在南麓的尼泊尔拉吉人至今仍是那里的一道奇异风景线,他们攀援树梢或悬挂峭壁,用长长的竹竿去捅野蜂窝。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一大群人便会准备进行一年一度的“猎蜜”,他们就是猎蜜人。
猎蜜人-工作
性质
猎蜜的工作十分危险,猎蜜人之间必须配合紧密,稍有差池便有可能跌下悬崖,万劫不复。好在,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传承与磨合,他们早已经形成了彼此间的默契,甚至连有一些猎蜜人分工都是父死子继,世代相传的。
在寻找蜜蜂之前,有的巫师负责驱逐邪恶的鬼魂,并把深红色的“逖咔”贴在大家的前额上,这样可以避免山谷中游荡的“幽灵”打扰他们的工作。
一般的情况下,一些猎蜜人在绝壁之下负责燃烟、接取蜂巢,另一些猎蜜人则要绕道爬上崖顶,然后再顺着绳索下到绝壁中间野蜂筑巢的地方。
工具
猎蜜的人身上要带上火把、滤网等等,这些都是对付蜜蜂的必备之物,因为这是一项需要依赖体力和身体技巧完成的工作。
过程
猎蜜人首要先驱赶野蜂。一群野蜂大概有上千只。它们被叫做“黑大蜜蜂”,在所有的蜜蜂中,这种野蜂体形最大,攻击性最强,生产的蜜也最多。
这时候,猎蜜人必须冷静,动作要小,否则将被野蜂群起而攻,那可就不妙了。猎蜜人会慢慢地用竹枪在蜂巢上刺出一个孔,然后把一根绳子从孔里穿过去,绕过来再系上,绳子的另一头在崖顶的阿南达手中。然后,他用弯刀把蜂巢切下来,再由其他人小心地提上去,这是对付大蜂巢的办法。
至于那些散布在岩壁的缝隙空洞之中的小蜂巢,猎蜜人还有一套更省力的手段。可以手持两根长竹竿,其中一根竹竿的尽头绑着一个篮子,篮子事前用野山羊皮缠起来,免得漏出蜂蜜;另一根竹竿则用来挖出较小的蜂巢。每当一个蜂巢落到篮子里,一些猎蜜人就示意在崖顶的人把篮子拉上去。
最后,猎蜜人把蜂巢收集起来,有人会负责把蜂蜜剥离出来。蜂巢分两部分,上半部是野蜂的幼虫和蜂蜡,蜂蜜主要藏在下半部。
猎蜜人-鉴别蜂蜜
猎蜜人有一套鉴定蜂蜜的方法:首先在掌心里抹一点蜂蜜,如果手心有刺痛感,那就说明其中包含有毒植物的花蜜,不能吃。颜色也可以说明问题,例如,蜂蜜颜色发暗,就表明蜂巢有些年头了;颜色发红,则表明野蜂曾以某种动物的尸体为食。
基本含义
- 指那些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追逐女性的男人。
详细解释
- 猎蜜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猎取蜜蜂”,但在这里,蜜蜂指的是女性,而猎取则表示追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择手段追逐女性的男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以不正当手段、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追逐女性的男人。可以用于讽刺、批评或警示这种行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杨贵妃的美女,她的美貌动人,让许多男人为之倾倒。其中就有一位叫李隆基的皇帝,他为了追求杨贵妃,不择手段地使用了各种手段。因此,人们就用“猎蜜人”来形容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追逐女性的男人。
成语结构
- 猎蜜人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猎蜜”是动词短语,表示追求女性,“人”则是宾语,指代被追求的对象。
例句
- 1. 这个男人为了追求女性,不择手段,真是个猎蜜人。2. 他以猎蜜人的方式对待女性,被大家所唾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猎蜜人”这个成语与杨贵妃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李隆基为了追求杨贵妃而不择手段,用各种手段“猎取蜜蜂”。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背景。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杨贵妃和李隆基的故事,以及古代中国皇帝和妃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一个猎蜜人,总是追着女生跑。初中生:这个男生为了追求女生,不择手段,真是个猎蜜人。高中生:他以猎蜜人的方式对待女性,被大家所唾弃。大学生:他曾经是个猎蜜人,但现在已经改过自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