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摆式移民
拼音zhōng bǎi shì yímí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专家称农民工成世界上最大“钟摆式移民”
钟摆式移民-专家报告
移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邹德慈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中国大量农民工长期不能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这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钟摆式移民-事件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市场化机制的出现,土地转让制度的改革,沿海开放城市对低价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大中城市。
到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但大城市的发展态势却越来越强劲。大城市发展快,面貌改变大,但是城市内部的贫富差异扩大,公共服务水平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大量存在。
钟摆式移民-问题存在
近十几年来依赖“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提供低价劳动力——加上低价土地——创造GDP——增大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越来越成为中国这个时期城镇化的主要路径。这样的路径,存在很多问题,虽有近利,但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春运人数达1.92亿,公路春运人数达21.1亿。邹德慈说,这条路径使得中国每年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每年春节前后移动一次,造成世界上独特的“春运潮”,给国家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消耗。
邹德慈表示, 2008年冬至2009年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沿海城市的出口加工业萎缩,造成1000多万农民工“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说明这条路径的不可持久性和脆弱性。
钟摆式移民-数据统计
据统计,自1996年起,虽然每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2000年达1.7亿,但是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城市。这股“大潮”成为该段时期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直到今天还没有终结。2008年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尚有1.4亿。
钟摆式移民-解决办法
2008年全国城镇化率45.7%,农村人口尚有7.2亿。邹德慈说,据预测,今后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然会保持在1亿~1.5亿。农民工“失业”的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大中城市的容纳能力今后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的道路,路径之一是积极推进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城镇,目的是截留和吸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全部或主要流入大中城市。
钟摆式移民-报告发行
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2010年5月11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
基本含义
- 指移民者在两个地方之间频繁往返,没有固定居所。
详细解释
- 钟摆式移民是由“钟摆”和“移民”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钟摆是一种具有往复运动的物体,移民则指的是离开原居地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钟摆式移民形容一个人频繁地在两个地方之间往返,没有固定的居所。这种移民方式通常是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在两个地方之间来回奔波,而没有一个固定的居住地。
使用场景
- 钟摆式移民常用于描述那些经常在两个城市或地区之间往返工作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固定住所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工作状态,强调其没有稳定的居住地,经常在两个地方之间穿梭。
故事起源
- 目前关于钟摆式移民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清楚,但这个成语的形象描写源于钟摆的运动特点。钟摆在两个极点之间来回摆动,没有固定的停留点,与钟摆式移民的含义相符合。
成语结构
- 钟摆式移民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钟摆式”形容词修饰了“移民”这个名词。
例句
- 1. 他在两个城市之间钟摆式移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坐飞机往返。2. 这位演员因为工作需要,在不同的剧组之间钟摆式移民,几乎没有固定的居所。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钟摆的运动与频繁往返的移民形象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钟摆来回摆动,就像一个人频繁地在两个地方之间往返,没有固定的居所。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迁徙不已”、“四海为家”等,了解更多关于移民和居住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因为工作原因钟摆式移民,每个星期都要在两个城市之间往返。2. 初中生:这位演员因为拍摄电影,在不同的城市之间钟摆式移民,几乎没有固定的住所。3. 高中生:大学生活让我感受到了钟摆式移民的滋味,经常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没有固定的居住地。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成为了一个钟摆式移民,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