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户
拼音zá hù
注音ㄗㄚˊ ㄏ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北魏 至 唐 代户口的一种。其身分低于普通百姓,高于奴婢。《晋书·姚泓载记》:“尚书 姚白瓜 徙四军杂户入 长安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反逆相坐,没其家为官奴婢。一免为蕃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民,皆因赦宥所及则免之。”《唐律疏议·名例·工乐杂户》:“杂户者,谓前代以来,配隶诸司,职掌课役,不同百姓。”
基本含义
- 指没有固定职业、不稳定的职业或生活状况。
详细解释
- 杂户指的是没有固定职业、从事各种零散工作或经营各种不稳定生计的人。这个成语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没有正当职业的人或无法稳定生活的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社会底层人群或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职业或生活状态不稳定。
故事起源
- 杂户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在农村社会中,杂户是指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靠打零工、做小买卖等方式维持生计。由于生活不稳定,杂户经常面临生活困难。因此,杂户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生活困苦、无法稳定生计的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杂户是由“杂”和“户”两个字组成的。其中,“杂”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户”表示家庭或者住户。
例句
- 1. 他一直是个杂户,找不到稳定的工作。2. 那个人是个杂户,经常做些零散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四处奔波、艰难维持生计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农村社会或者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城乡差距的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楼下有个杂户,每天都在街上卖水果。2. 初中生:他家原来是个富户,但是后来变成了杂户,生活变得很困难。3. 高中生:杂户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