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第
拼音hái dì
注音ㄏㄞˊ ㄉ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旧时指官吏辞职或解职而返回私宅。《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 元规 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復何惧哉?”《魏书·太祖纪》:“秋七月,镇西大将军、司隶校尉、 毗陵王 顺 有罪,以王还第。”《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七年,启求还第,上令世子 子廉 代镇东府。”《新唐书·张平高传》:“ 贞观 初,为 丹州 刺史,坐事,以右光禄大夫还第。”《宋史·王贻永传》:“ 貽永 自言宠禄过盛,愿罢枢筦,解使相还第。”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应该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或者履行自己的承诺。
详细解释
- 成语“还第”可以分解为“还”和“第”两个词。其中,“还”表示归还、退还;“第”表示官职、地位。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应该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或者履行自己的承诺。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守信用、讲究道德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提醒别人要履行自己的承诺,或者要及时归还借来的东西。比如,当你借了朋友的书,却一直没有归还时,你的朋友可以提醒你“还第”。又如,当你答应了别人的请求,但迟迟没有兑现时,别人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你。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官员借了别人的车,但却一直不归还。车主多次催促,但官员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最后,车主愤怒之下,将车烧毁,而官员却毫不在意。这件事情传到了齐国的国君耳中,国君非常生气,决定将官员的官职剥夺。官员后悔不已,请求国君再给他一个机会,国君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你应该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从此以后,人们用“还第”来警示人们要讲究道德、守信用。
成语结构
- 成语“还第”的结构为主谓结构,其中,“还”是动词,表示归还、退还;“第”是宾语,表示官职、地位。
例句
- 1. 他答应过我要还书,可是到现在还没还第。2. 你借了别人的东西,要记得及时归还第。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还”字和“第”字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你借了别人的东西,但却一直没有归还,最后别人生气了,把你的官职剥夺了,然后你后悔不已,请求别人再给你一个机会,你才意识到要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还第”相关的成语,如“不还”、“还礼”等,可以进一步扩展对这个主题的学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借了同学的铅笔,明天一定要还第。2. 初中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完成,我得赶快还第。3. 高中生:我答应了朋友帮他买东西,我一定会按时还第的。4. 大学生:我借了室友的电脑,我会在明天把它还第的。5. 成年人:我借了朋友的车,我会尽快还第。以上是关于成语“还第”的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