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虚猲在词典中的解释

虚猲

拼音xū hè

注音ㄒㄩ ㄏ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虚喝”。虚张声势,企图威胁。猲,通“ 喝 ”。《战国策·齐策一》:“ 秦 虽欲深入,则狼顾,恐 韩 魏 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引此文作“虚喝”。《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 全 欲朝廷不为备,且不遽絶其给,乃挟 蒙古 李 宋 二宣差以虚喝朝廷,然 蒙古 实未尝资 全 兵。” 严复 《救亡决论》:“是故一理来前,当机立剖,昭昭白黑,莫使听荧。凡夫恫疑虚猲,荒渺浮夸,举无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

基本含义

  • 虚猲意为虚假、虚伪。形容言行不真实、不诚实。

详细解释

  • 虚猲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虚指虚假、不真实,猲指虚伪、不诚实。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真实,有伪善之嫌。

使用场景

  • 虚猲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真实、虚伪,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的虚伪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表面行为与内心想法不一致,或者是某人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故事起源

  • 虚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去病传》中,原文是“虚猲之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的将军霍去病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平阳侯”,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个封号,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不以功名利禄为荣。后来,有人向霍去病的上司汇报说:“霍去病自封平阳侯以来,虚猲之事。”意思是霍去病对封号并不在意,表现得很虚伪。从此,虚猲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虚伪行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虚猲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他表面上对你很热情,但实际上是在虚猲。2. 这个人虚猲得让人难以相信他的诚意。3. 她的虚猲行为让人感到恶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虚猲这个成语与虚伪、不真实的意思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表面上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却是虚伪的,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虚猲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虚猲相关的成语,如虚与委蛇、虚情假意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虚猲地夸奖了我,但我知道他并不真心。2. 初中生:这个人总是虚猲地说些大话,让人很反感。3. 高中生:她的虚猲行为让人对她的诚信产生怀疑。4. 大学生:虚猲的面孔下隐藏着真实的动机,我们要保持警惕。5. 成年人:他虚猲地向老板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但实际上却在背后捅了刀子。

拆字解意

虚猲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