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墒
拼音qǐ shāng
注音ㄑㄧˇ ㄕㄤ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将农田整理成宜于保存一定水分,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畦。 仇智杰 《春水满了》:“社员们挽起裤脚,光着脚丫泡到春水砭肤的水田里:耙田、起墒、播种。”
基本含义
- 指土地被水浸湿,开始适合种植作物。
详细解释
- 起墒是一个农业词语,用来形容土地经过灌溉或降雨后,由于水分的浸润,土壤变得湿润而适合种植作物。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事物开始进入适宜的状态。
使用场景
- 起墒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农业领域,描述土地被灌溉或降雨后的状态。同时,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进入适宜的状态,比如描述一个项目开始有所进展。
故事起源
- 起墒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中国农业发展初期,灌溉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因此土地被水浸湿后,农民就可以开始耕种作物,这样就能够获得丰收。根据这个情景,人们形成了“起墒”这个成语来形容土地适合种植作物的状态。
成语结构
- 起墒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起”和“墒”。
例句
- 1. 经过一段时间的降雨,土地起墒了,农民们开始忙碌地耕种。2. 这个项目经过调整,终于起墒了,我们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起墒”与农业相关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土地被水浸湿后,农民开始忙碌地种植作物,从而记忆起墒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农业和耕作有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灌溉和农业技术的知识,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习惯和农业发展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下雨了,土地起墒了,我们可以种植蔬菜了。2. 初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灌溉,农田起墒了,农民们开始忙碌地耕种庄稼。3. 高中生: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终于起墒了,我们可以开始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