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旜
拼音lóng zhān
注音ㄌㄨㄙˊ ㄓㄢ
繁体
基本解释
画有龙的旗帜。《仪礼·乡射礼》:“於竟,则虎中,龙旜。” 郑玄 注:“画龙於旜,尚文章也。通帛为旜。”
基本含义
- 指权势显赫,威风凛凛的旗帜或军旗。
详细解释
- 成语“龙旜”由“龙”和“旗帜”两个词组成,形象地描述了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具有威严和权威的象征,与旗帜相结合,表示权势显赫、威风凛凛。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统治者的威严、权力和威势,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庄重、威风的场合。
故事起源
- 据传,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龙被视为君主的象征,而旗帜则被用来代表君主的权威和地位。因此,将龙与旗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演讲像龙旜一样威风凛凛。2. 这个国家的龙旜在风中猎猎作响。3. 那位领导人手持龙旜,庄严地走过人群。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龙”和“旗帜”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想象一条巨龙盘旋在高高的旗杆上,展示其威严和权威,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等,以扩大对中国文化和成语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国庆节的时候,我看到了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真像一面龙旜。2. 初中生:这位校长举行校运会时,手持龙旜,气势十分威风。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古代帝王的权力象征——龙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