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诵
拼音yì sòng
注音ㄧˋ ㄙㄨㄙˋ
繁体
基本解释
邑颂。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久矣。”参见“ 邑颂 ”。
基本含义
- 指邑中的人们共同诵读或朗诵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
详细解释
- 邑诵是指在一个城邑中,一群人共同诵读或朗诵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邑指的是城邑,诵指的是诵读或朗诵。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一起诵读同一篇文章的场景,传达了人们共同学习、交流和传承知识的精神。
使用场景
- 邑诵常用来形容人们共同学习和传承知识的场景。可以用于形容学校或图书馆里的学生们集体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个社区或一个团队内部的集体学习活动。
故事起源
- 邑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论语·子罕第十三》中,有一段对话提到了邑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意思是说《诗经》有三百篇,但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思无邪”四个字来概括。这段对话中提到的邑诵,意味着人们可以一起诵读《诗经》,共同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成语结构
- 邑诵是一个动词短语,由“邑”和“诵”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学校组织了一次邑诵活动,让学生们一起诵读经典的文学作品。2. 这个社区每周都会举行邑诵活动,让居民们一起学习和交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邑”字联想为“城邑”,将“诵”字联想为“诵读”,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在一个城邑中,人们一起诵读同一篇文章,共同学习和传承知识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在学习邑诵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阅读《论语》中关于邑诵的段落,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每天都会进行邑诵活动,一起诵读经典的童话故事。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邑诵活动,让我们一起诵读《红楼梦》,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3. 高中生:我们社区的文化活动中,经常会有邑诵活动,让我们一起诵读古代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