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言
拼音qiè yán
注音ㄑㄧㄝ ˋ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谓不轻易表示意见。 晋 夏侯湛 《抵疑》:“居位者以善身为静,以寡交为慎,以弱断为重,以怯言为信。”
基本含义
- 胆怯、畏惧的言语
详细解释
- 怯言是指因为胆怯或害怕而说出来的言语。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由于胆怯而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使用场景
- 怯言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因为害怕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权威人士、长辈或上级时不敢直接表达意见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怯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故事讲述了鲁国大夫子贡在受到国君的恩宠后,因为过于害怕失去这个宠爱而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敢说出一些迎合君王的言辞,被称为“怯言”。
成语结构
- 怯言由两个汉字组成,怯意为胆怯,言意为言语。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总是怯言,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2. 学生害怕老师的批评,所以常常怯言回答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怯言”与“胆怯的言语”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因为害怕而只敢说出一些胆怯的言辞。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怯言相关的成语,例如“畏敌如虎”、“畏首畏尾”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怯言相反的成语,例如“果断”、“豪言壮语”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在班级演讲比赛时感到很怯言,不敢站在讲台上说话。初中生:他在面试时因为紧张而怯言,没有展示出自己的真实能力。高中生:在班会上,同学们不敢怯言,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