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箕箙在词典中的解释

箕箙

拼音jī fú

注音ㄐㄧ ㄈ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见“ 箕服 ”。

基本含义

  • 箕箙是指用箕和箙来比喻对人的评价或观察。

详细解释

  • 箕箙成语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箕箙之言,非吾所及也。”箕箙是古代用来盛物的器具,用来比喻对人的评价或观察。形容人的眼光高瞻远瞩,见识深广。

使用场景

  • 箕箙常用于形容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视野,可以用来赞美有远见和见识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有独到见解的人。

故事起源

  • 箕箙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故事中,昭公对箕箙之言表示自己不能理解,意思是箕箙的评价和观察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后来,箕箙成为形容眼光高瞻远瞩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箕箙是由两个具体的器具名称组成的,形象地比喻人的评价和观察。

例句

  • 1. 他的眼光真是箕箙,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2.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真是箕箙之见,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将箕箙的形象与高瞻远瞩的眼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文献,了解箕箙在古代社会的用途和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眼光真是箕箙,总能看出我们不懂的问题。2. 初中生:这位作家的作品真是箕箙之见,引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3. 高中生:他的眼光真是箕箙,能够看到商业发展的趋势。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是箕箙之见,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拆字解意

箕箙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