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苕峣在词典中的解释
tiáoyáo

苕峣

拼音tiáo yáo

注音ㄊㄧㄠˊ ㄧ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高陡貌;远高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践蹊径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文选·张协<七命>》:“摇刖峻挺,茗邈苕嶢。” 吕延济 注:“茗邈苕嶢,远高貌。”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洪流何浩荡,脩芒鬱苕嶢。”

基本含义

  • 形容山势险峻,高耸入云。

详细解释

  • 苕峣是指山峰高耸入云,形势险峻的景象。形容山势险峻、高大挺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山峰的高大、险峻,也可用于形容其他物体的高耸挺拔。

故事起源

  • 苕峣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座高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被称为苕峣山。后来,人们将此山的形态特点用作比喻,形成了成语“苕峣”。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远远望去,那座山峰苕峣高耸,气势非凡。2. 这座城市周围环绕着苕峣般的群山,景色壮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高耸入云”的形象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形势险峻的景象。

延伸学习

  • 苕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常用于描写山峰、建筑等高大挺拔的事物。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更多关于苕峣的描写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山上的树木苕峣入云,非常壮观。2. 初中生:这座城市周围环绕着苕峣般的群山,形成了独特的风景。3. 高中生:他的声音苕峣而出,震撼了全场的观众。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苕峣”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苕峣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