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屈衔冤
拼音fù qū xián yuā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fù qū xián yuān ㄈㄨˋ ㄑㄩ ㄒㄧㄢˊ ㄧㄨㄢ
负屈衔冤(負屈銜冤)
遭受冤屈。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説忠臣负屈啣寃,铁心肠也须下泪。”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可怜 刘安住 负屈啣寃,须不是 李社长 教唆为务。”《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你看若是负屈啣寃,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报寃雪恨。”亦作“负屈衔寃”、“负屈含寃”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你有甚么负屈衔寃的事,你且回城隍庙中去,到晚间我与你作主。”《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告道:‘恩相明镜,念 林冲 负屈衔寃。小人虽是粗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见父亲负屈含寃,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按院根据片面之辞,上疏弹劾,将弟革去举人,下入狱中。弟负屈含冤,百口莫辩。”
见“ 负屈啣冤 ”。
基本含义
- 指受到冤枉的人默默承受冤屈,不向外表露出来。
详细解释
- 负屈衔冤是由“负屈”和“衔冤”两个成语组合而成。负屈指承受冤屈,默默忍受;衔冤指受冤屈,心中有苦却不表露。负屈衔冤表示遭受冤屈却不表露出来,默默忍受。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被冤枉的人忍受冤屈,不向外界抱怨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保持沉默和忍耐。
故事起源
- 关于负屈衔冤的具体故事尚未有明确记载,但这个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较早。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忍辱负重”和“含冤忍耐”的价值观念。
成语结构
- 负屈衔冤是由两个成语组合而成,结构比较简单。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遭受了很多冤屈,但他始终负屈衔冤,默默承受。2. 她为了保护家人的名誉,选择了负屈衔冤,不与他人争吵。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负屈衔冤的含义理解为“负重承受冤屈,却默默忍受”,通过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联系起来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忍耐”、“忍辱负重”的价值观念,并与现代社会中的公平正义进行对比和思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游戏中被冤枉了,但他选择了负屈衔冤,没有与同学争吵。2. 初中生:小红在班级中受到了欺负,但她负屈衔冤,没有向老师告状。3. 高中生:小张在考试中被怀疑作弊,尽管他清白无辜,但他选择了负屈衔冤,没有与老师争执。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负屈衔冤”这个成语。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