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民族气节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jié

民族气节

拼音mín zú qì jié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民族气节就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包括高尚道德、优秀品质等等

详细解释



  •  关于民族气节的诗

    《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酹江月/念奴娇·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评析

    南宋帝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继续与元军作战,后兵败被俘,在押送燕京时,途经金陵,作者在驿中写此词酬答邓剡。词中描写了作者的囚徒生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他不但自己宁死不屈,而且深信未来将有更多的豪杰之士起来继续进行斗争。这首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南宋王朝的耿耿忠心。高尚的民族气节,凛然可见。

    起首四句写囚徒生活。"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其中包括作者自己,他幻想有朝一日仍能乘云布雨。"风雨"、"寒蛩",进一步烘托囚徒生活的凄苦。"横槊赋诗"三句,从文治武功方面写自己抱负的不凡,把整顿乾坤,定乱扶衰,恢复家室的重担加在自己身上。然而,如今被俘,崇高的理想竟变成"空中"飞"雪"。歇拍"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豪杰"二句,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坚信爱国事业,后继有人。悲苦之中透出一线光明。

    下片,换头之句承上,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前途是深秋的一片落叶,对祖国的前途已无能为力了。"重来淮水",又怎能不感慨万端?所以"镜里"二句说明,尽管自己在囚徒生活中使"朱颜""变尽",但那颗报国的赤心,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丹心难灭"与作者《过零丁洋》诗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同样光照千古的名句。"去去龙沙"三句,不仅表示对故国的怀念,而且还在向友人表示,当他再度听到杜鹃带血的啼声之时,那就是作者的魂魄变成杜鹃回到南方。这种思想感情在同一时期写的《金陵驿》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这首词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逐次深入地展示出一个爱国者的崇高心灵,使千百年之后的读者在词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精神上的熏陶。

基本含义

  • 指民族间的尊严和荣誉,表达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详细解释

  • 民族气节是指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压迫或侮辱时,坚守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不屈服于外来势力的行为。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外来侵略或压迫时,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故事起源

  • 民族气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记载了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但他不屈服于外来势力,坚守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最终成功回到了齐国。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民族气节的象征。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民族气节受到了广泛的赞赏。2. 在困境中,他展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民族气节”与坚持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民族的代表,面对外来压迫时,坚守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展现出民族气节。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民族气节相关的成语,如“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等,了解更多表达民族气节的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习民族气节,爱国爱民,为祖国争光。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故事。3. 高中生:通过学习民族气节,我们更加明白了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要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拆字解意

民族气节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