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鸟龙
拼音sì niǎo ló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似鸟龙 -介绍
似鸟龙(Ornithomimus)意为像鸟的恐龙,属于蜥臀目兽脚亚目似鸟龙科恐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似鸟龙具有很轻的骨头,长而俊美的尾巴和像舵一样的尾巴,经常捕食蛙类和蜥蜴。
似鸟龙的脚掌拥有3个脚趾、手臂修长、长颈部、头颅类似鸟类。似鸟龙与其他似鸟龙科恐龙有一定差别,似鸟龙拥有非常长、而且直的指爪与趾爪,而且手指与手掌长度接近。似鸟龙的手掌外表类似树懒的手掌,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根据这特征提出似鸟龙是用手掌将树枝勾下来进食。近年来,因为似鸟龙科的喙状嘴,它们被推测是滤食性动物。
似鸟龙身长3.5米,高度为2.1米,重量约100到150公斤。是二足恐龙,外表类似鸵鸟,但它们拥有长尾巴。似鸟龙的骨头轻而中空,应该是种快速的奔跑者,硬挺的尾巴具有平衡的作用,上有多达40节尾椎。
食物
现在问题就出在似鸟龙类的食物上,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似鸟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捕食昆虫和其他一些小动物,偶尔吃吃果子。但是这些推测都缺乏化石证据,仅仅是推测而已。
2001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博士(mark a. norell)对两具来自蒙古戈壁,保存状况相当完好的气腔似鸡龙(gallimimus bullatus)化石上面发现了其嘴喙的组织构造,嘴喙呈梳子状,说明该种恐龙可能是采用滤食的方式来进食,就像现生的鸭类一样。所以,诺雷尔认为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可能和似鸡龙一样,也是从溪流或池塘的浅水处,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最近,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处的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paul m. barrett)经过长期的研究,综合解剖学、埋葬学与古生态学等资料,对似鸟龙类的食性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其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从这类恐龙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分析,认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等观点都站不住脚,而似鸟龙类的角质喙与胃石显示似鸟龙类应该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
他首先从似鸟龙类的体型推测,它们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不可能靠浮游生物来维持。
假设似鸟龙类为热血动物,按照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恐龙的代谢作用与鸟类及哺乳类相似的观点,巴雷特博士先以雀形目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鸟龙类,体重440公斤的似鸡龙(gallimimus)每日至少要43.57兆焦耳(mj)(1兆焦耳=239千卡)的热量,这意味着似鸡龙需要进食干重3.34公斤的食物。而体重160公斤的似鸟龙(ornithomimus)每日至少要21.50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1.65公斤的食物;若以冷血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鸡龙每日至少要1.46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7公斤的食物。而似鸟龙每日至少要0.67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3公斤的食物。但是,恐龙是温血动物,因此第一种衡量方法更正确。
基本含义
- 形容外表看起来像鸟,实际上是龙的人或事物。
详细解释
- 似鸟龙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外表看起来柔弱或不起眼,实际上却具有强大力量或才华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了外貌和实力之间的差距。
使用场景
- 似鸟龙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外表平凡但内在卓越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默默无闻但实际上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学者、运动员等。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温和无害,但实际上具有强大力量或智慧的人。
故事起源
- 似鸟龙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只小鸟长大后变成了一条巨龙,但它的外貌却一直保持着鸟的形态。这条似鸟似龙的神奇生物成为了人们赞美才华潜藏、外表平凡的象征。
成语结构
- 似鸟龙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似”意为“像”,“鸟龙”表示“鸟和龙”。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鸟一样的龙”。
例句
- 1. 他看起来很普通,但他的才华真是似鸟龙。2. 这位画家的作品看似普通,实际上却蕴含着似鸟龙的力量。3. 她平日里很安静,但在工作中展现出了似鸟龙的能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似鸟龙”这个成语与一只看似普通的小鸟和一条巨大的龙联系起来。想象小鸟变成了巨龙,但外表却仍然保持着鸟的形态,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神话传说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神话中的神奇生物的故事,比如龙、凤凰等。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成语的背后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平时看起来很文静,但他的画画技术真是似鸟龙。2. 初中生:虽然小林个子不高,但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却是似鸟龙般的强劲。3. 高中生:她看起来很普通,但在数学竞赛中展现出了似鸟龙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