谀墓
拼音yú mù
注音ㄧㄩˊ ㄇ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唐 李商隐 《刘叉》:“后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 愈 ( 韩愈) 金数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与 刘君 为寿。’” 韩愈 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后谓为人作墓志而称誉不实为“諛墓”。 宋 苏轼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之三:“朝来又絶倒,諛墓得霜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孙文正取四城》:“以为諛墓之文,例多溢美。” 朱东润 《论传记文学》:“是不是可以把 唐 宋 八家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这一类的文字作为我们的范本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这些作品,大半是为了谀墓而作。”
基本含义
- 指奉承死者或向死者表示敬意。
详细解释
- 谀墓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们对死者过分奉承或表示过分的敬意。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暗示了对于死者的虚伪和虚荣。
使用场景
- 谀墓一词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别人死后过分奉承或虚伪表示敬意的人。它可以用于描述那些为了得到利益或表现自己而对死者表示过分敬意的人。
故事起源
- 据说,谀墓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人非常善于谄媚和奉承,他在别人死后总是过分夸赞他们。有一天,他去参观了一座墓地,看到一座非常华丽的墓碑,他开始奉承起墓碑上的死者。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座墓碑实际上是为一个无名的乞丐而建的。这个故事成为了人们用来批评那些虚伪奉承的人的典故。
成语结构
- 谀墓由两个汉字组成,谀意为奉承,墓指墓地或坟墓。
例句
- 1. 他在别人去世后总是谀墓,以获取别人的好感。2. 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死者过分谀墓。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谀墓”与虚伪和过分奉承的行为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墓地中对墓碑说出一些虚伪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记住谀墓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与虚伪奉承有关的成语,如“谄上骄下”、“谄媚取容”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谀墓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在别人去世后谀墓,让人觉得他很假。2. 初中生:那个学生为了博取老师的好感,对逝去的同学过分谀墓。3. 高中生:他为了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己,对死者虚伪地谀墓。4. 大学生及成年人:那个政客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对逝去的领导人过分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