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味
拼音zuǐ wèi
注音ㄗㄨㄟˇ ㄨ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1).品味。 宋 梅尧臣 《寄张比部静居院四堂》诗:“就枝掇鲜美,咀味销冰酥。” 明 高启 《青邱子歌》:“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2).玩味;体味。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苏惠州 ﹞作诗每为不知者咀味,以为有讥訕,而实不然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凡作文,静室隐几,冥搜邈然,不期诗思遽生,妙句萌心,且含毫咀味,两事兼举,以就兴之缓急也。”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凡古人之诗,莫不为之留连涵泳,而咀味其旨趣之所存。”
基本含义
- 指品味、思考、回味。
详细解释
- 咀味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咀”指咀嚼、品味,而“味”则指味道、滋味。咀味意味着品味、思考和回味某件事情或某种情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某个问题或某种经历的深思熟虑和细细品味。
使用场景
- 咀味一词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人生经历等的思考和回味。它可以用于表达对于某个问题的深思熟虑,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于某个美好回忆的回味。例如,当你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你可以说:“这幅画给了我很多咀味。”或者当你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后,你可以说:“这段经历让我充满了咀味。”
故事起源
- 咀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文中描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一次对话,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之于物也,观于物也,顺于物也,是之谓舒;君子之于义也,观于义也,顺于义也,是之谓咀嚼。何谓咀嚼?”孟子回答道:“咀嚼者,君子之于义也,思其始而思其终也。”这段对话中的“咀嚼”一词后来演变为“咀味”,并被用来形容对于道德义理的思考和品味。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这幅画的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2. 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对于人生的咀味更加深刻了。3. 这首诗的美妙之处需要仔细咀味方能领略。
记忆技巧
- 将“咀味”与品味、思考、回味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可以想象自己在品味一道美食时,仔细思考它的味道和口感,然后回味那种美妙的滋味。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咀味相关的成语,如“咀嚼”、“咀嚼吞食”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思考、回味相关的成语,如“回肠荡气”、“追根究底”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品味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读后让我回味无穷。2. 初中生:老师讲解的那个数学问题真有意思,我花了很多时间咀味它。3. 高中生:这本文学名著写得很深刻,读后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咀味。4.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咀味。5. 成年人:在品味着这杯香浓的咖啡时,我不禁陷入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