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苎翁
拼音sāng zhù wēng
注音ㄙㄤ ㄓㄨˋ ㄨㄥ
繁体
基本解释
唐 陆羽 的别号。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羽 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羽 于江湖称 竟陵子 ,于南 越 称 桑苧翁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陆羽》:“﹝ 陆羽 ﹞自称 桑苧翁 ,又号 东岗子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过于自信,以致不懂得随机应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详细解释
- 桑苎翁,又称桑葚翁,原指一位年老的农民,他自以为经验丰富,但实际上缺乏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过于自信,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致在面对变化时无法适应。
使用场景
- 桑苎翁常用于批评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的人。在工作场合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肯接受新思想、不愿意学习新知识的人。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桑葚翁的农民,他年老而自负,认为自己种植桑树的经验无人可比。有一天,他听说有一种新的桑树品种可以大大提高产量,但他不愿意尝试。最终,他错过了机会,没有获得更好的收成。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过于自信和固执己见会导致错失机会和失败。
成语结构
- 桑苎翁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桑”是指桑树,“苎”是指荆棘,“翁”是指老年人。这个成语通过描绘桑树和荆棘,来比喻那些固执己见的老年人。
例句
- 1.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设计师,但他的作品却过时了,真是个桑苎翁。2. 这位老板对于经营餐饮行业非常自信,却不愿意接受新的市场需求,真是个桑苎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桑树和荆棘的形象与固执己见的老年人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农民顶着荆棘,坚持自己的种植方法,却无法适应变化。
延伸学习
- 要避免成为桑苎翁,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学习的心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换新的学习方法,我觉得我已经很聪明了,不想变成桑苎翁。2. 初中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新的作业方式,有些同学不愿意接受,他们怕自己变成桑苎翁。3. 高中生:有些同学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过于自信,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他们可能会变成桑苎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