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逋逆在词典中的解释

逋逆

拼音bū nì

注音ㄅㄨ ㄋ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指逃窜的叛乱者。《宋书·王镇恶传》:“前将军 刘穆之 见 镇恶 于 积弩营 ,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南史·宋纪上·武帝》:“ 裕 辞不获命,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节,翦馘逋逆,荡清京华。”

基本含义

  • 指逃亡和违抗。形容人不顺从,背离正道。

详细解释

  • 逋逆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逋”和“逆”。逋即逃亡,逆即违抗。逋逆形容一个人逃避责任,背离道义,不顺从规章制度。

使用场景

  • 逋逆常用于形容儿童或年轻人不听劝告,违背长辈或权威的规定,表现出叛逆的态度。

故事起源

  • 逋逆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左传》。据传,公元前480年,齐国公子纠因为不满父亲的统治,逃离了齐国,投奔了鲁国。他的行为被认为是对父亲的逆抗和背叛,因此被称为“逋逆”。这个故事成为了逋逆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逋逆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逋逆行为让父母非常担忧。2. 这个年轻人总是逋逆,不听老师的劝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逋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逃离了家庭和社会的约束,违抗了规定和道义,表现出叛逆的态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逋逆相关的成语,如逃之夭夭、逆来顺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逋逆了老师的指令,没有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他逋逆了家长的规定,偷偷出去玩了一整天。3. 高中生:她逋逆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违反了校园安全规定。

拆字解意

逋逆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