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施化在词典中的解释
shīhuà

施化

拼音shī huà

注音ㄕㄧ ㄏㄨ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生育。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
    (2).犹造化。《淮南子·泰族训》:“天地之施化也,呕也而生,吹之而落。”《后汉书·郎顗传》:“土者地祇,阴性澄静,宜以施化之时,敬而勿扰。”
    (3).实施教化。《北史·孙绍传》:“建国有计,虽危必安;施化能和,虽寡必盛。”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以今之事,於人所难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於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够感化别人,使其改正错误,回心转意。

详细解释

  • 施化一词中的“施”是指施行、施展,而“化”是指改变、感化。施化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改正错误,转变思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通过言行举止的改变,对他人产生正面影响,使其改正错误或者改变态度的情况。适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尤其是教育、培训、指导等领域。

故事起源

  • 施化一词来源于《左传·宣公十年》。当时,鲁国国君宣公与宰相季孙施有一次谈话,季孙施以其言辞和行为感化了宣公,使其改变了错误的想法,最终达到了施化的效果。这个故事成为施化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施”为主动词,宾语“化”表示改变、感化的结果。

例句

  • 1. 他的真诚和善良的言行施化了很多人,使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2. 这位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施化了他们的品行和价值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施行”和“改变”相关的词语进行联想记忆。同时,可以将其与具体的故事起源相结合,形成联想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感化人心”、“教育化人”等,扩大对于施化和人际影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言行举止对我们产生了施化作用,我们变得更加友善和守规矩了。2. 初中生:在家长的引导下,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努力施化自己,变得更加自律和积极。3. 高中生:作为班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施化同学们,使他们更加关注学习,成为更好的人。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施化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