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矫饰在词典中的解释
jiǎoshì

矫饰

拼音jiǎo shì

注音ㄐㄧㄠˇ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 矫飭 ”。1.整饬;整改。《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新唐书·杨炎传》:“初, 炎 矫飭志节,颇得名。”
    (2).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新唐书·朱朴传》:“与 朴 皆相者 孙偓 …… 偓 性通简,不矫饰。”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马南邨 《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

近义词

  • 卖弄、虚伪、造作

英文翻译

  • 1.feign in order to conceal sth.; dissemble

基本含义

  • 指人为了掩饰真实情况,而采取虚假的外表或行为。

详细解释

  • 矫饰是由“矫”和“饰”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矫的意思是纠正、改正,饰的意思是装饰、修饰。矫饰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为了掩盖真实情况,而故意采取虚假的外表或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为了欺骗他人或掩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使用场景

  • 矫饰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困境或错误时,不敢直面真实情况,而采取虚假的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比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但他不愿意承认,反而编造了一些虚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用矫饰来形容他的行为。

故事起源

  • 矫饰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孟子·滕文公上》。故事中,齐国的滕文公请孟子为他的国家出谋划策。孟子向滕文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他能够改正一些错误的做法。然而,滕文公不愿意接受孟子的建议,而是采取了矫饰的方式来掩盖他的错误。孟子对滕文公的矫饰行为感到失望,他说:“矫不改过,饰无益善。”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矫饰”。

成语结构

  • 矫饰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矫”是动词,表示纠正、改正,“饰”是宾语,表示装饰、修饰。

例句

  • 1. 他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矫饰了事实的真相。2. 她的矫饰行为让人感到非常厌恶。

记忆技巧

  • 记忆矫饰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时,不敢直面真实情况,而是选择用美丽的饰物来遮盖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矫饰相关的成语,比如“掩饰”、“伪装”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试考得很差,但是他矫饰了成绩,告诉父母考了个好成绩。2. 初中生:她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矫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3. 高中生:为了在社交场合中获得别人的认可,他矫饰了自己的个性。

拆字解意

矫饰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