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骨立在词典中的解释

骨立

拼音gǔ lì

注音ㄍㄨˇ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 骨立 gǔlì
    [thin] 形容人形貌极为消瘦
    憔悴骨立
    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列子·仲尼》

详细解释

  • (1).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子路 ﹞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黑瘦而骨立。”《旧唐书·孝友传·张志宽》:“ 张志宽 , 蒲州 安邑 人。 隋 末丧父,哀毁骨立,为州里所称。”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有妇人患小腹中痛,气衝上不得卧,百药不效,已骨立矣。”
    (2).比喻山石嶙峋。 明 顾苓 《石公山》诗:“骨立风云外,孤撑涛浪中。”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山艇子》:“ 龙山 自 巘花阁 而西皆骨立。”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
    (3).比喻字体的笔姿瘦硬挺拔。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质或气质非常坚强,刚正不阿。

详细解释

  • 成语“骨立”由“骨”和“立”两个字组成。“骨”指人的骨头,比喻人的品质和气质;“立”指站立,比喻坚定不移。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一个人的品质或气质非常坚强,刚正不阿,不容易被动摇。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有坚定意志、正直不阿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精神力量或品质。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个有关“骨立”的故事。公元前542年,鲁国国君僖公去世,其子庄公继位。庄公的大臣史鱼因病请假未能参加庄公的即位大典,但庄公却因为史鱼的忠诚而特地等待他的到来。有人对庄公说:“史鱼这么病重,你为什么要等他?”庄公回答道:“史鱼是我的大臣,他的忠诚和品质非常坚定,就像骨头一样不可动摇,我要等他。”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用,成为了“骨立”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是一个骨立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2. 她的意志坚定,正直不阿,真是一个骨立的女孩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骨立”与坚硬、不可动摇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岩石上,骨头一样坚硬,不容易被动摇,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品质、气质相关的成语,如“坚如磐石”、“刚正不阿”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是一个骨立的孩子,不怕困难,勇敢地去探索世界。2.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骨立的人,坚持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3. 初中生:他是一个骨立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品质也非常坚定。4. 高中生:她的意志坚定,正直不阿,是一个真正的骨立的女孩子。5.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有骨立的精神,坚持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