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排訾在词典中的解释
pái

排訾

拼音pái zī

注音ㄆㄞˊ ㄗ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排斥诋毁。《吕氏春秋·怀宠》:“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

基本含义

  • 指责、斥责、谴责。

详细解释

  • 排讥和排诟都是指责、斥责、谴责的意思。排讥强调对人或事物的非难和讽刺,排诟则强调对人的非难和谴责。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文言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的严厉批评和谴责。

故事起源

  • 排訾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三年》中,原文是:“予不爱僖公之心,亦不忍见其行也。不爱其心,故不爱其行。故二三子之谏也,亦无所不谏,予不可以不听。犹或有所疑,则请于诸侯而听焉。今子之谏也,亦无所不谏。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不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不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既听,又用其言。其谏也,不可以不听。不听,则是故有所疑。请于诸侯而听焉。”故事中的“排訾”形容了人们对宣公行为的严厉谴责和不听劝告的态度。

成语结构

  • 排訾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排表示“批评、斥责”,訾表示“责备、谴责”。

例句

  • 1. 他的无礼行为遭到了众人的排訾。2. 这位领导因为不作为受到了群众的排訾。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排訾”与“批评、斥责”这个意思联系起来,形象化地想象一个人被众人排队批评和谴责,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批评、谴责相关的成语,如“责无旁贷”、“指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严厉地排訾了小明的不文明行为。2. 初中生:同学们纷纷排訾那个作弊的同学。3. 高中生:老师对学生们的不认真学习进行了排訾。4. 大学生及以上:社会舆论对政府的不作为进行了激烈的排訾。

拆字解意

排訾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