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制
拼音jīn zhì
注音ㄐㄧㄣ ㄓ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山川像衣襟一样互相交会、制约而形成冲要地带。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 彭蠡 九江 ,地尽襟製。”
基本含义
- 襟制是指纠正错误或制止不良行为,使之改正或停止。
详细解释
- 襟制是由“襟”和“制”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襟指衣袖的口袋,也借指内心的思想和行为;制指约束、控制。襟制的意思是通过内心的约束和控制来纠正错误或制止不良行为,使之改正或停止。
使用场景
- 襟制常用于形容纠正错误、制止不良行为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教育和引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使他们改正错误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用来形容管理和约束员工,使他们遵守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故事起源
- 《汉书·景帝纪》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因为贪污受到了惩罚。他感到非常愧疚,于是自责地说:“我本是一位官员,却陷入了贪污之中,实在是堕落了。”他决定自我反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控制来纠正错误,改正自己的行为。后来,人们用“襟制”来形容通过内心的约束和控制来纠正错误或制止不良行为。
成语结构
- 襟制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襟”和动词“制”组成。动词“襟”表示内心的约束和控制,动词“制”表示纠正错误或制止不良行为。
例句
- 1.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襟制学生的错误行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2. 领导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襟制员工的不良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襟制”与“纠正错误”、“制止不良行为”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自己穿着一件有口袋的衣服,口袋里装满了错误和不良行为,然后通过内心的约束和控制,将这些错误和不良行为纠正和制止。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纠正错误和制止不良行为相关的成语,如“改过自新”、“改邪归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通过襟制我们的错误行为,教会了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初中生:老师襟制了我们的不良行为,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高中生:老师用襟制的方式纠正了我们的错误,让我们懂得了成长的重要性。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襟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