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拼音bīng dòng sān chǐ fēi yī rì zhī há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解释: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详细解释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形成的。
示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他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啊!
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反义词:浅尝辄止
基本含义
- 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达到。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冬天天气极寒,湖泊和江河都会结冰。冰冻三尺表示冰层的厚度,非一日之寒表示形成这么厚的冰层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引申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和积累。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发展过程,强调需要时间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段故事。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问鲁国的大夫公叔文子如何治理国家,公叔文子回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治理国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成语结构
-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例句
- 1. 他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 学习一门新技能需要时间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冰冻三尺的景象联系起来,想象冰层形成所需的时间和努力。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冬天的文化和习俗,以及其他与时间和努力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知道,要学好乐器可不能急于求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努力。高中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必须坚持努力学习,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