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鞽
拼音tà zhōng
注音
繁体踏鞽
基本解释
犹踏跷。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踏鞽的险不桩的头破,翻跳的争些儿跌的迸流。”
基本含义
- 指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违背职责、不顾公正。
详细解释
- 踏鞽是一个古代的成语,由“踏”和“鞽”两个字组成。“踏”表示踩踏、践踏,“鞽”是古代官员使用的一种带有环形状的鞭子。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背职责,不顾公正。
使用场景
- 踏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官员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行为。可以用于批评官员的不公正行为,或者警示人们不要滥用权力,违背职责。
故事起源
- 踏鞽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场。古代官员常常使用鞽来驱赶马车,但有些官员滥用职权,将鞽用于私人马车,甚至用鞽鞭打别人。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为“踏鞽”,后来成为成语,用来形容官员滥用职权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踏鞽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这位官员踏鞽,将公款挪用于私人用途。2. 他被控踏鞽行为,最终被判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踏鞽”这个成语与官员滥用职权的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官员用鞽鞭打人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和官员的职责,以更深入地理解踏鞽这个成语的背景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说我踏鞽,但我只是不小心踩碎了同学的铅笔。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官员不能踏鞽,要为人民服务。3. 高中生:这个官员被揭发滥用职权,踏鞽行为令人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