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旛
拼音qí fān
注音ㄑㄧˊ ㄈㄢ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旗幡 ”。旌旗。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百里旗幡衝即断,两重衣甲射皆穿。”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王正会夷夏,月朔盛旗旛。”《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帜。”《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当下折些树枝,假做旗幡。”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有各色旗旛招展,上书‘克服 秦 军’‘解救 邯郸 ’等字。”
基本含义
- 指旗帜、旌旗,也用来比喻势力强大的一方。
详细解释
- 旗旛指的是旗帜,旌旗,是古代战争中用来标识军队归属、传递指令的标志物。成语“旗旛”比喻势力强大,有统治地位的一方。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势力强大的一方,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集体、组织或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旗旛”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桓公既丧,管仲相齐。齐人言曰:‘桓公既丧,管仲将立其子为君。’管仲曰:‘吾闻之,君无二庙,庙而不立,将焉用旗旛?’”这段故事中,管仲用“旗旛”比喻君主的地位,表达了君主地位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是“旗旛”,没有其他修饰成分。
例句
- 1. 这家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稳固,是该行业的旗旛。2. 他的学识广博,在学术界可以说是一面旗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旗旛”与势力强大的一方联系起来,想象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代表着强大的力量和统治地位。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旗帜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中旗帜的象征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是学校的旗旛,大家都要努力学习。2. 初中生:这个篮球队在我们学校篮球比赛中一直是旗旛。3. 高中生:他在班级里的地位就像一面旗旛,大家都愿意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