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顿
拼音qiān dùn
注音ㄑㄧㄢ ㄉ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牵连困顿。《新唐书·裴耀卿传》:“ 夷州 刺史 杨濬 以赃抵死,有詔杖六十,流 古州 。 耀卿 上言:‘刺史、县令异诸吏,为人父母,风化所瞻……屈挫牵顿,民且哀怜,是忘免死之恩,而有伤心之痛,恐非崇守长、劝风俗意。’”
基本含义
- 形容行动或言语不连贯,缺乏条理。
详细解释
- 牵顿一词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牵而不顺,动而不信,是谓牵顿。”意思是说,当人们的言行不连贯、缺乏条理时,就可以用“牵顿”来形容。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言语不连贯,缺乏条理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不专业、不严谨等。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牵而不顺、动而不信的情况,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牵顿是一个形容词+动词的结构,其中“牵”表示行动或言语的不连贯,而“顿”表示缺乏条理。
例句
- 1. 他的演讲牵顿不流畅,让人难以理解。2. 这篇文章的结构牵顿,逻辑不清楚。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牵顿”与不连贯、缺乏条理的行为或言语联系起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行走时踉跄而不顺畅,或者说话时语无伦次的情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牵顿”相近或相反的成语,如“连贯一气”、“有条有理”等,以丰富词汇的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写得牵顿,没有逻辑。2. 初中生:他的演讲牵顿不流利,让人听得很困惑。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结构牵顿,没有明确的论证和论据。4. 大学生:他的发言牵顿,没有条理,让人无法理解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