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节
拼音chái jié
注音ㄔㄞˊ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五加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五加》。
基本含义
- 指狼虎等凶猛动物的尾巴,比喻邪恶势力的代表。
详细解释
- 豺节是由“豺”和“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豺是一种凶猛的猛兽,节指尾巴。比喻邪恶势力的代表。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坏人、邪恶势力的代表,多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评论。
故事起源
- 豺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的宣公在东郊打猎时,遇到一只巨大的豺,他派人去追捕,但无法抓住。宣公命令将豺的尾巴砍下,作为证明他们确实遇到了凶猛的猛兽。后来,“豺节”就成为了比喻邪恶势力的代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式简单明了。
例句
- 1. 这个恶势力的头目就是豺节,必须尽快铲除。2. 他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豺节的特点,不值得信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豺狼的凶猛形象和尾巴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邪恶势力的代表就像一只凶猛的豺,而豺的尾巴就是它的象征。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邪恶势力相关的成语,比如狐假虎威、狼子野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欺负同学的人就像是学校里的豺节一样坏。2. 初中生:他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豺节的特点,我们应该警惕他。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多豺节,我们要团结起来对抗他们的邪恶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