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宿粮
拼音gé sù liáng
注音ㄍㄜˊ ㄙㄨˋ ㄌㄧ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第二天吃的粮食,存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视其室,并无隔宿粮。”
基本含义
- 指在困难时期储备的食物,比喻储备的资源或力量。
详细解释
- 隔宿粮源自《战国策·魏策一》:“兵贵粮给,给不给,隔宿粮。”意为兵士的重要粮食供应,如果不能及时供应,就只能依靠事先储备的粮食。隔宿粮在这里形容事先准备好的资源或力量。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困难时期依靠事先准备的资源或力量。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困难时期要有充足的准备。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当时魏国的一位将军在出征前,向国王请粮食补给。国王问他需要多少粮食,将军回答说:“兵贵粮给,给不给,隔宿粮。”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战争中,粮食供应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名词+名词
例句
- 1. 在创业之前,我们要做好充足的隔宿粮。2. 这次团建活动,我们提前准备了很多隔宿粮,确保能顺利完成任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隔宿粮”与储备的资源或力量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自己在困难时期依靠事先准备的粮食来度过困难时刻。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隔宿粮”相关的成语,如“兵贵粮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来加深对资源储备和珍惜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考试前准备了很多复习资料,就像是我的隔宿粮一样,让我能够顺利通过考试。2. 初中生: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活动,大家都准备了足够的水和食物作为我们的隔宿粮,以备不时之需。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充足的隔宿粮,包括备考资料和复习计划,以确保能够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