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定
拼音chóu dìng
注音ㄔㄡˊ ㄉㄧㄥˋ
繁体
基本解释
校勘审定。《新唐书·王珪传》:“ 隋 开皇 十三年,召入祕书内省,讎定羣书,为太常治礼郎。”《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 宋 洪适 释:“ 后汉 熹平 四年, 灵帝 以经籍文字穿凿,疑误后学,詔诸儒讎定三经,命 蔡邕 书古文篆隶三体,鐫石立於太学。” 清 施闰章 《重刻<何大复先生诗集>序》:“因取其诗讎定而重版之。”
基本含义
- 指争斗双方的争执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无法解决。
详细解释
- 雠定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争斗双方的争执已经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这个成语强调了争斗的激烈和不可调和的性质。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双方争斗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无法通过和解或妥协来解决。可以用于描述个人之间的争斗,也可以用于形容团队、组织或国家之间的冲突。
故事起源
- 雠定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两个国家的国王因为领土争端而发生了战争,双方争斗激烈,无法达成妥协。最终,两个国家的国王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要求,导致争斗无法解决,最终雠定下来。
成语结构
- 雠定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雠”和“定”。其中,“雠”表示争斗或争斗的激烈,而“定”表示不可调和或无法解决。
例句
- 1.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经过多次谈判,但最终还是雠定下来。2. 这对夫妻的争吵已经雠定,他们无法再和解。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雠定”与“决定”进行对比记忆。两个词语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都涉及到一个结果或结局。决定是指做出一个决策,而雠定则是指争斗达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状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雠定相关的成语,如“不共戴天”、“水火不容”等。这些成语都描述了争斗双方之间的严重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两个同学之间的争吵已经雠定,老师很难调解。2. 初中生:两个社团之间的竞争已经雠定,他们不再合作。3. 高中生: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冲突已经雠定,他们无法通过对话解决问题。4. 大学生: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已经雠定,导致了长时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