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番薯
拼音yáng fān shǔ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洋番薯yáng fān shǔ
解释
洋番薯,又称洋芋
洋芋的功效介绍:
洋芋 (《湖南药物志》)
异名:阳芋、山药蛋(《植物名实图考》),洋番薯(《中国蔬菜栽培学》),土豆(《辞海)1963版),山洋芋(《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形态
马铃薯一年生草本。
地下块茎椭圆形,长4~8厘米,横径3~6厘米,外皮黄白色,内白色,具芽眼,着生于不长的匍匐茎上,成密集状。
地上茎柔弱,高50~90厘米,多分枝,无毛或被柔毛。
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4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2~7厘米,宽1.5~4厘米,大小相间,先端钝尖,基部斜心形,全缘,叶脉在下面突起,两面均被疏毛,总叶柄长3~5厘米。
夏日枝顶生花,聚伞花序成圆锥状,总花梗长6~14厘米;花萼钟状,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辐状,白色或淡紫色,先端5浅裂,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5,花丝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较雄蕊稍长,结实很少。
浆果球形。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应用
化学成分:块茎含水分75.0%,淀粉18.5%,糖0.8%,纤维1.0%,氮物质2.0%,脂肪0.2%,灰分0.9%等;尚含龙葵碱,含量每公斤从20毫克到数百毫克不等。
龙葵碱在芽中较多,块茎中主在皮部。
红皮者含龙葵碱比黄皮者多,未成熟者含龙葵碱又比成熟者多,光照使皮转绿时伴有龙葵碱的含量增多。
药理作用:发芽的马铃薯,带青色的块茎肉中含很小量的龙葵碱,对人体不致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储藏并不增加含量),龙葵碱含量可较正常增高4~6倍,以至超过0.4克/公斤,而0.2克游离龙葵碱即可产生典型的皂碱毒的作用。
症状虽严重,但不致死亡。有报告小孩服发绿的马铃薯发生严重胃肠炎而死亡者。
大鼠实验证明,注射龙葵碱可升高血糖,α-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均能抑制此作用。
性味:甘,平。
①《植物名实图考》:味甘淡。
②《湖南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洋芋的功效:补气,健脾,消炎。
治腮腺炎,烫伤。
《湖南药物志》:补中益气,健脾胃,消炎。
用法与用量
外用:磨涂患处。
内服:煮食或煎汤。
选方:①治腮腺炎:马铃薯一个。
以醋磨汁,搽患处。
干了再搽,不间断。
(《湖南药物志》) ②治烫伤:马铃薯,磨汁涂伤处。
基本含义
- 指外国人或外国事物,也用来形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异的事物。
详细解释
- 洋番薯是由“洋”和“番薯”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洋”指的是外国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事物,“番薯”是一种甘薯的俗称。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外国人或外国事物,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差异的事物。
使用场景
- 洋番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外国人或外国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异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可以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不了解或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洋人第一次引进番薯这种植物到中国,因为它的外形和传统的土豆有所不同,所以被称为“洋番薯”。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外国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
- 洋番薯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洋”和“番薯”分别表示外国和甘薯。
例句
- 1. 这个展览上的艺术品真是洋番薯,一点都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观。2.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简直是个活生生的洋番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洋番薯”与外国人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自己在吃一颗外国产的甘薯,这样会更加形象生动。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洋番薯老师,她教我们英语。2. 初中生:我觉得这个电影太洋番薯了,完全没有中国的特色。3. 高中生:他的穿着和举止都像个洋番薯,完全不懂我们的传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