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葫芦
拼音yóu hú lú
注音ㄧㄡˊ ㄏㄨˊ ㄌ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油葫芦 yóuhúlu
[field cricket] 昆虫,像蟋蟀,稍大,雄虫的翅能互相摩擦发声
英文翻译
1.{动} a kind of field cricket
详细解释
(1).亦作“ 油壶卢 ”。昆虫名。形状像蟋蟀而较大,黑褐色,有油光,触角长,腹部肥大,有一对尾须,雌虫另有一个赤褐色的产卵管,雄虫的翅能互相摩擦发声。昼伏夜出,吃豆类、谷类、瓜类等。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色泽如油,其声呦、呦、呦,曰油葫芦。”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蛐蛐儿之类又有油壶卢。当秋令时,一文可买十餘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盖其鸣时鏗鏘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韵事也。”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不知躲在何处的几头油葫芦也来伴奏。”
(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为北曲散套中常用的正曲之一。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油滑、不可靠。
详细解释
- 油葫芦是由“油”和“葫芦”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葫芦是一种形状圆滚滚、表面光滑的瓜果,而油则表示油滑、狡猾。因此,油葫芦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说话或做事油滑、不可靠的特点。
使用场景
- 油葫芦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善于欺骗、虚伪、不可靠的人。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口才好、善于说谎、经常欺骗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
- 关于油葫芦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故事。这个成语可能是根据葫芦的形状和油滑的特点来形容人的行为而产生的。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名词
例句
- 1. 这个人说话真是油葫芦,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又说那个。2. 小明的朋友圈里有很多油葫芦,大家不太相信他说的话。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葫芦表面涂满了油,滑不留手的样子,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油葫芦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油葫芦相关的成语,如“油嘴滑舌”、“油头滑脑”等,可以帮助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油葫芦,总是说谎话骗小伙伴。2. 初中生:那个同学说话总是油葫芦,大家都不相信他。3. 高中生:这个政客真是个油葫芦,什么话都说得出来。4. 大学生:那个销售员真会说话,像个油葫芦一样。5. 成年人:他的交际圈里都是些油葫芦,不可靠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