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中立在词典中的解释
zhōng

中立

拼音zhōng lì

注音ㄓㄨㄙ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 中立 zhōnglì
    (1) [neutral]∶处于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倾向或偏袒一方
    严守中立
    (2) [independent]∶独立

英文翻译

  • 1.neutrality; neutral; standing in the middle; neither on one side nor the other

详细解释

  • (1).中正独立。《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孔颖达 疏:“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尔 李氏 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是则尤人所难者也。”
    (2).在对立的各方之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韦昭 注:“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后汉书·荀彧传》:“ 贡 与 邈 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及其犹豫,宜时説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 李贤 注:“不令其有去就也。” 鲁迅 《书信集·致萧三》:“《现代》虽自称中立,各派兼收,其实是有利于他们的刊物。”
    (3).指使中立,不倾向于一方。 刘少奇 《坚决粉碎顽固派的进攻》:“展开广泛的统战工作,以便争取与中立他们。”
    (4).居中而立。《大戴礼记·保傅》:“故 成王 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宋史·乐志十三》:“圣子中立,臣工四环。”

基本含义

  • 指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态度。

详细解释

  •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意为遵循中道,不偏不倚,保持平衡稳定的态度。中庸之道强调遵守道德准则,不偏袒一方,不偏离正道,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求达到和谐、公平的结果。

故事起源

  •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所著。其中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强调了保持中立、公正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中庸”和“之道”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在争议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进行判断。2. 在领导团队中,他一直秉持中庸之道,不偏袒任何一方,以保持团队的和谐稳定。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中庸之道”与“保持平衡”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在走钢丝时保持身体平衡,不偏不倚地走在中间,这样就能帮助记忆中庸之道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中的其他重要概念,如仁、义、礼等,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对待同学之间的纷争。2. 初中生:在班级竞选中,我希望能够保持中庸之道,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地评判每个候选人的能力。3. 高中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观点和价值观,我们应该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秉持中庸之道,不偏袒任何一种理论,以求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