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冠
拼音jī guān
注音ㄐㄧ ㄍㄨㄢ
繁体
基本解释
女子加笄,男子加冠。谓成年。《通典·礼五一》:“笄冠有成人之容,婚嫁有成人之事。”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唐武宗 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者佛也……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万五百,其奴婢至十五万。”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学,多用五岁或七岁。盖俗有男忌双女忌隻之説,以至笄冠亦然。”
基本含义
- 指年轻人初次成年时所戴的帽子,比喻初次担任重要职务或承担重大责任。
详细解释
- 成语“笄冠”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象征,指女子十五岁时,由父母给予的一种头饰,表示女子已经成年。而冠则是指男子成年时所戴的帽子。所以,成语“笄冠”用来比喻初次担任重要职务或承担重大责任的意义。
使用场景
- 成语“笄冠”常用于形容年轻人初次担任重要职务或承担重大责任的情况。例如,当一个年轻人被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时,可以说他戴上了“笄冠”。
故事起源
- 成语“笄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男子和女子成年时都会戴上特定的帽子以示成年。所以,成语“笄冠”就是以这种古代的习俗为基础而来。
成语结构
- 成语“笄冠”的结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分别是“笄”和“冠”。
例句
- 1. 这位年轻人戴上了“笄冠”,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2. 在这个重要的项目中,他戴上了“笄冠”,成为了团队的领导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笄冠”与成年仪式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想象一个年轻人戴上“笄冠”,代表着他开始承担重大责任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成语相关的知识,了解其起源和用法,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成语,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妹妹十五岁了,她戴上了“笄冠”,成为了一名中学生。2. 初中生:我将来想戴上“笄冠”,成为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3. 高中生:参加学校的学生会选举,我希望能够戴上“笄冠”,成为学生会主席。4. 大学生:我即将毕业,希望能够戴上“笄冠”,开始我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