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中宪在词典中的解释
zhōngxiàn

中宪

拼音zhōng xiàn

注音ㄓㄨㄙ ㄒ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唐 代中丞的别称。 唐 羊士谔 《巴南郡斋有怀昔年朝谒因成八韵》:“豸角随中宪,龙池列近臣。”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中丞为独坐、为中宪。”

基本含义

  • 指高官在朝廷中居于中央的职位,表示权力和地位高。

详细解释

  • 中宪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指宰相的职位。宰相是朝廷中最高的官职,负责国家的政务和决策。中宪的地位居于朝廷的中央,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顶峰。

使用场景

  • 中宪一词常用于形容身居高位、具有重大权力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政府高层官员、企业的高管等地位崇高的人。

故事起源

  • 据传,唐代宰相杜如晦曾对人说:“我当初当了宰相,就是要做个中宪。”他的意思是要在政治舞台上居于中央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此,“中宪”一词开始被用来形容高官的地位。

成语结构

  • 中宪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中”和“宪”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是公司的中宪,决策权都掌握在他手里。2. 这位中宪在政府内部有很高的声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中宪”联想为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的形象,表示他的权力和地位高。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政治和权力相关的成语,如“权谋之计”、“权倾朝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爸爸是学校的中宪,可以决定学校的规则。2. 初中生:这位中宪在政府里担任重要职务,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3. 高中生:历史上有许多有能力的中宪,他们的决策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拆字解意

中宪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