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
拼音yù ràng
注音ㄧㄩˋ ㄖ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春秋 战国 间 晋 人。为 晋 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 、 韩 、 魏 共灭 智氏 。 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吕氏春秋·论威》:“ 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 ,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 ,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 ,而 周 人皆畏。”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后亦泛指刺客。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 ( 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
基本含义
- 指在待人接物时,以和善、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主动退让、让步。
详细解释
- 豫让是指在与他人交往时,主动退让、让步,以和善、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这种行为体现了礼貌、尊重和谦虚的精神,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使用场景
- 豫让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在交往中以礼貌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主动退让、让步的情景。这种行为可以出现在家庭、工作、学校等各种场合中,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好。
故事起源
- 豫让这个成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主动退让、让步,以示尊重和谦逊。孔子对曾子的行为非常赞赏,称之为“豫让”。
成语结构
- 豫让的结构是由“豫”和“让”两个字组成,其中,“豫”表示主动退让、让步,“让”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
例句
- 1.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豫让,与同事和睦相处。2. 他总是豫让他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3.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要互相豫让,才能维系幸福的婚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豫让这个成语:1. 将“豫让”拆解成两个字,分别思考其含义和发音,加深记忆。2. 想象一个和善、谦逊的人,主动退让、让步,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场景,将其与豫让这个成语联系起来。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豫让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和而不同”、“让步”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拓宽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游戏中要学会豫让,不要总是争吵。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互相豫让,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学会豫让,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学会豫让,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